【社会征集】关于《淮南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4188云顶集团

发布时间:2022-10-26 11:15信息来源:市林业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促进淮南市林业保护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根据市政府及省林业局要求,市林业局起草了《淮南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于2022年11月26日前通过以下方式反馈:

1.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淮南市和风大街88号政务中心a座市林业局(邮政编码232063),并在信封上注明“征求意见”字样。

    2.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意见至邮箱397446416@qq.com。

    3.联系电话:0554-6678389 。


 

附件:1.《淮南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2.《淮南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淮南市林业局

2022年10月26日

 

附件1

《淮南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起草背景

为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市林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安徽省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淮南市林业事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二、编制过程

2022年4月,我局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期间,征求各科室、各相关单位意见3轮,征求意见建议32条,采纳29条。2022年10月,在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次《淮南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制定过程,经法制科把关,程序内容合法。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包含林业发展基础分析、新阶段林业保护发展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效益分析、支撑政策和保障措施等7个章节。

第一章 林业发展基础分析。主要介绍了“十三五”时期的林草生态建设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林草生态建设发展的机遇。

第二章 新阶段林业保护发展形势。对林业保护发展新阶段提出了新要求,分析了淮南林业保护发展的有利条件,明确了淮南林业保护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三章 总体要求。包含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定位、规划目标四部分内容。

规划的总体目标: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0.63%,森林蓄积量达到224.2万立方米,重点公益林保有量达到5.69万亩,湿地保护绿达到47.22%,林业生产产值达到40亿元。

第四章 主要任务。包含了强化保护修复、强化国土绿化、强化监测体系、强化资源利用、深化改革等五部分内容

第五章 重点工程。包含了生态保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富民产业工程、监测监管体系工程、基础保障工程等六类工程项目。

第六章 效益分析。主要分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三个方面效益。

第七章 支撑政策和保障措施。包含了用地政策、资金政策、技术政策、技术政策四个政策,以及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投融资机制、健全市场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引导社会参与五部分保障措施。

 

附件2

淮南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淮南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安徽省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淮南林业保护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展望到 2035 年远景目标,是未来五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林业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第一章 林业发展基础分析

第一节 淮南林业概况

淮南市介于北纬31°54′8″~33°00′26″和东经116°21′5″~117°12′30″之间,地处安徽省中北部,东与滁州市毗邻,东南与合肥市接壤,西南与六安市相连,西与阜阳市相接,北与亳州市、蚌埠市交界。最东端位于大通区孔店乡王祠村以东、高塘湖中心线上,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镇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最南端位于寿县三觉镇冯楼村槐树庄以南与六安市金安区接壤处,最北端位于凤台县与蒙城县、利辛县交会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上。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淮南林业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期间既有快速发展的辉煌,也有挫折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林业,组织群众大力造林育林,努力增加森林资源。但是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森林采伐失控,毁林种粮现象严重,生态环境再度遭受重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绿化祖国”一系列方针、政策,持之以恒地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森林资源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从 1990 年代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二次创业”“退耕还林工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增绿补绿三年行动等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目前全市森林面积为58796.1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0.63 %。国土绿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建设生态文明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我市仍然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城市,面临着水、旱等生态问题。造林难度大,区域造林绿化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营造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新造林地后期抚育管护需要加强,森林质量有待提高。造林绿化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林业法规制度还不健全,林业投入仍然不足,企业和群众投入造林绿化的内在动力不够。生态保护和发展仍将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林业现代化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

第二节  “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三五”时期,在淮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林草局、安徽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淮南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淮南林业保护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厚植了绿色生态底色。

淮南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设置的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人工造林、林业产值、新建义务植树基地、新建森林生态长廊等 6 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专栏1“十三五”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代码

指标属性

指标名称

规划值

完成值

综合评估结论

a1

约束性

林地保有量(万公顷)

6.24

6.56

完成

a2

约束性

森林面积(万公顷)

5.34

5.88

完成

a3

约束性

人工造林(万亩)

8.35

9.2

完成

a4

约束性

林业产值(亿元)

24.5

35.5

完成

a5

约束性

新建义务植树基地(处)

75

252

完成

a6

约束性

新建森林生态长廊(千米)

100

156

完成

 

第三节 淮南林业保护发展主要成就

林长制改革等林业改革成果丰硕。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设立林长2012名,构建“五个一”服务平台,建立一林一档2839份,编写一林一策2789本(份),落实一林一技218名、一林一警179名、一林一员1112名。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并在国家考核验收中评定为优,全市国有林场整合优化为 6个。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林业“三变”改革取得实效,全市集体林权流转面积0.21万公顷,占全市确权发证集体林地面积的13.7%,累计完成林权抵押贷款2.75亿元。政策性森林保险实现了全市覆盖,累计投保面积20.22万亩次,完成保费28.02万元。林业“放管服”走深走实,林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国土绿化任务超额完成。全市各地紧紧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在全面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于 2017 年在全市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2018年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成片造林6133公顷,封山育林833公顷,森林抚育68667公顷,退化林修复133公顷,均超额完成规划任务,完成义务植树2800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不断创新。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6个、森林村庄134个。

林业资源管控更加严格。建成全市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全市森林面积达到58796.18公顷,比“十二五”末增加28921.53公顷。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修复湿地1.5万亩,退耕还湿4000亩。

林业防灾减灾成效明显。积极应对新冠疫情防控,全面做好雨雪、洪涝等灾害防范和救助工作,加快林业企业复工复产。主动适应新体制,树立森林防灭火一体化理念,完善机制,强化举措,压实责任,森林防火综合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未发生森林火灾。组织开展了松材线虫病治理专项行动,实施了保卫战、攻坚战和歼灭战“三大战役”,取得积极成效;实施了美国白蛾跨区联防联治,疫情扩散危害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坚持综合防治,松毛虫、杨树病虫害、经济林病虫害等持续得到控制;全面完成市政府和安徽省林业局下达的目标任务。

林业助力脱贫攻坚成绩显著。一是以发展特色种养业为重点开展产业扶贫。通过政策鼓励、科技支持、分类引导等措施,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培育、林下经济、林木制品加工等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累计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面积47420.1亩,完成林业产业扶贫投资4350.3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160户,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58人。二是以选聘生态护林员为重点开展生态扶贫。制定了全市林业生态扶贫实施方案,在建设任务和资金安排上向贫困地区精准倾斜,劳务用工优先安排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寿县按照“县建、乡聘、站管、村用”的原则,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356名,其工资通过“惠民一卡通平台”将资金直接打卡发放到生态护林员个人账户。

林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全市林业产业保持稳定增长良好态势,林业总产值达35.5亿元。全市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强化法治保障。坚持依法治林,建立完善机关法治大讲堂制度,积极组织开展系列执法专项行动,加强森林督查,挂牌督办了一批典型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强化人才保障。全方位加强各层级各类型林业人才思想政治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业务能力培训,“十三五”期间完成各类培训班次67个,2290余人次。林业行政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林业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系列专题警示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模范机关创建,持续正风肃纪,推动林业党风政风作风持续好转。

第四节 林业发展存在问题

国土绿化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等林业重大工程的持续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0.63%,林地上可造林空间有限,全市国土绿化空间拓展难度越来越大。造林绿化树种选择、种苗供应、造林方式、抚育管护措施等面临新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造林绿化攻坚能力,奋力提高全市造林绿化科学化水平。

森林经营水平亟待提升。全市整体林地生产力不高,森林生态功能偏低,森林生态防护效能难以充分发挥。森林经营规划体系不健全,森林经营方案执行不到位,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与评估制度不完善。全面提升全市森林资源经营水平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林业基础保障能力仍需增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林区交通、供水、供电及广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尤其是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林业灾害应急能力不强,林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林业生态监测体系有待完善。林木种苗、科技创新保障能力不强,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森林资源高效培育利用等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亟待突破。林业基础保障能力建设任重道远。

林业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短板明显。林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存在结构不合理、人员欠缺情况,特别是部分县区乡镇林业机构不健全、条件差、能力弱,造成很多林业工作难以顺利有效开展。全市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专业人员少且不稳定,人才引进难度大,难以满足新阶段全市林业保护发展需要。

林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森林补偿标准不够高,湿地补偿范围狭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惠林政策不够多,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林业投融资难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不够,集体林权交易平台、融资平台、信息平台尚未真正建立,森林资源评估、收储、担保、抵押等服务体系不健全,林权融资难、林农贷款难、担保难,银行监管难、资产处置难等“五难”问题依然突出。

 

第二章 新阶段林业保护发展形势

第一节 新阶段对林业保护发展的新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林业改革,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林业更大作为,不断开创淮南林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促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

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作为林业保护发展的根本导向。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提升林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新诉求。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生态问题,严防损害群众利益的不良行为发生,让群众在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林业保护发展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必须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按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同时,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方便人民更好地走进自然,满足人民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推动人与自然融合发展。

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林业保护发展的战略定位。林业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功能,肩负着生产生态产品和保障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加快发展林业,必须把保护生态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修复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和绿色林产品的需求。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保护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快发展林业,根本靠改革,关键靠创新。必须把改革的红利、创新的活力、发展的潜力有效叠加起来,着力推动林业保护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在探索林权权能实现形式、健全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紧紧围绕林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林业碳汇交易,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林业提质增效,全面增强林业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把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为林业保护发展的根本要求。新阶段,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同时淮南林业发展也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既要重视量的扩张,更要重视质的提升,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推动林业保护发展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着力加强自然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化,注重提高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优质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全面提升林业的多种效益。

第二节 淮南林业保护发展的有利条件

拥有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市位于安徽中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南北过渡地带,同时又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形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兼备。突出的过渡性特征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与多样的经济结构。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不仅为发展森林培育、种苗花卉、木本粮油、木竹加工、林产化工和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传统产业提供了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也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森林食品、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和生态文化等新兴产业集聚了巨大潜力,展现了美好前景。

拥有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林业保护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主动作为,加强合作,彰显淮南林业担当,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林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林业保护发展提供有力抓手。“碳达峰碳中和”给林业保护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森林、湿地的碳汇功能将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林长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行林长制”。林长制不仅为我市林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安徽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明确要求,深入实施林长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随着我市林长制改革的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各类开发利用森林、林地、湿地资源的行为将会更加规范,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保护自然生态、推动林业保护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再出发的有利条件。

拥有新阶段林业高质量保护发展的旺盛需求。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主力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全市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必将产生强大的拉动力,带动林业不断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第三节 淮南林业保护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面临新时期国土空间政策转变的挑战。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变化,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管控与治理理念的逐步深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已经开始从要素走向区域,强调对全域、全类型、全口径要素的综合规划和统一管制。新阶段林业发展要适应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政策要求,在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生态空间内,首先按照生态保护功能需求,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其次满足城乡群众开展生态休闲游憩,发挥生态科普教育的功能;同时还要助力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和大地景观等需求。我市兼有丘陵、平原、湿地等多类型的生态空间,林业保护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针对不同的区域的功能属性要求,研究有针对性的建设、修复、保护策略与技术。

面临新时期解决生态产品供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挑战。当前,我市仍处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生态防护效益发挥不充分的阶段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另外,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木材安全形势总体不容乐观。生态产品短缺问题严重,供给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面临新时期促进林业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挑战。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形势更加严峻。淮南市各项经济建设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项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林地保持较大需求。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形势严峻。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以新阶段林业保护发展现代化需求为导向,以推动长三角林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以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统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加强林业生态保护,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美化和森林经营,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科学规划全市林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空间布局,统筹林地保护与耕地保护,优化国土绿化方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保护修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摆在首要位置,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筑牢生态基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并进。

坚持人民至上,生态惠民。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把增进城乡居民生态福祉的要求体现到林业保护发展的各方面,对标新发展理念,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发挥生态优势,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提升生态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林业生态服务品质,让人民在林业保护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以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统领,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培育林业发展新动力。推进简政放权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机制,激发林业发展活力。完善林业科技攻关、成果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进一步提高林业“放管服”效率,提升林业现代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合作共建,一体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生态建设,推动市际合作,市、县联动,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建设合力。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增强各类生态空间建设与保护的协同协作,形成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互融互通互利的生态网络体系。

第三节 规划定位

秉承新发展理念,对标新阶段现代化发展要求,积极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着力打造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的淮南样板

——着力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大屏障

——着力培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区

——着力厚植淮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底色

第四节 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美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发挥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5年,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目标责任体系更加完善,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形成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新格局,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机制基本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成,碳汇交易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完成造林绿化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不低于10.63%,森林蓄积量达到224.2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47.22%,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3.66%。

展望 2035年,我市林业保护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林业碳汇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更加突出,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坚实牢固,基本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规划目标指标见专栏2。

专栏2 淮南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20年现状值

2025年目标值

指标属性

1

森林覆盖率(%)

10.63

10.63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224.2

224.2

约束性

3

重点公益林保有量(万亩)

5.69

5.69

预期性

4

湿地保护率(%)

47.22

47.22

预期性

5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

3.66

3.66

预期性

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保护率(%)

95

95

预期性

7

村庄绿化覆盖率(%)

48.9%

49%

预期性

8

森林火灾受害率(

0

0.5

预期性

9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0

1.75

预期性

10

林业生产产值(亿元)

35.5

40

预期性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强化保护修复抓护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生态治理修复。坚持综合治理、分区施策、宜林则林、山水同治、田湖共修,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多元共生、健康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借鉴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廊道、森林城市(镇)、森林村庄、湿地保护等先进经验,加强防护林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珍贵树种培育等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支持采煤沉陷区、矿区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着力解决风景名胜区、森林自然公园、湿地自然公园、地质自然公园历史遗留问题。实行统一规划设置、分区管控、分级管理,突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保护,创新运行机制,完善政策支撑,健全法治保障,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25年底前,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自然保护地禁捕退捕工作长效管控机制,积极配合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做好涉自然保护地禁捕退捕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能力建设。

加强林地草地湿地保护。严格执行林地、湿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严格保护公益林地,实行公益林占补平衡,遏制林地退化,加大对临时使用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防止新造林地水土流失,控制林地抚育中除草剂的过量使用。加强草地保护管理,通过开展草地资源调查,编制草地保护修复利用规划,加大草地保护力度,健全草地监测评价体系,加快推进草地生态修复,改善草地生态状况,促进草地合理利用。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严格湿地征占用管理。科学确定各类湿地主体功能,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建立湿地占补平衡和有偿使用制度。根据湿地承载力,确定湿地利用方式、强度和时限,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加强湿地自然公园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全面加强全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建设,加强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外来物种管控。坚持公众保护与专业保护、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常规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人工繁育与科学利用相结合,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和重要湿地,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完善古树名木“五个一”保护机制,加强对古树后备资源的保护。

第二节 强化国土绿化抓增绿,厚植生态资源本底

全面提升国土绿化水平。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走科学、节俭、生态的绿化发展之路,合理布局绿化空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大力推广发展乡土树种,推进城乡绿化融合发展,加强森林城市(镇)、森林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保持森林资源合理增长,“十四五”期间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0.8万公顷,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森林城镇6个、森林村庄100个,全面完成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深入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大力建设城郊公园、郊野片林、环城绕村林带、城乡生态廊道,带动乡村绿化美化,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造育结合、量质并重的原则,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健全森林经营规划(方案)制度体系,按照要求科学编制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及森林经营单位森林经营方案。加强森林经营施工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施工人员技术素养,强化森林经营施工资质管理。明确主要森林类型关键经营技术和森林作业法体系,做到因林施策。探索森林经营模式,建立森林经营示范区、示范林场等,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与评价制度。建立林地质量评价定级制度、森林经营管理制度、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与评估制度,支撑推动森林经营工作。探索重点生态区域商品林抚育生态效益补助路径,建立与资源质量及生态区位相适应的生态公益林补偿体系,深入研究总结主要树种和森林类型的森林经营技术模式,适时转化推广成熟模式,充分发挥森林经营的规模效益,大幅度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筑牢生态资源本底。

第三节 强化监测体系抓管绿,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建立科学互联的林业监测体系。建立智慧感知、互联互通、科学管理的林草监测系统平台。应用遥感、航拍、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提高林业数字化监测水平。推进全市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为全市重点区域、流域及其敏感区域受损破坏重要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提供基础依据。健全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机制。建立长三角地区森林火情通报、联防联控等制度。重点实施淮南市“6 n”重点领域林业建设任务,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长效机制,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实现森林防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林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能力,加强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建立跨行政区域疫情监测、疫情通报、检疫执法、统防统治等制度;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 5 年攻坚行动,突出抓好重点地区松材线虫病防治,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加强林业执法能力建设。落实林长制、保护区管理等条例,完善林业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建立市县“林长 检察长”工作机制,落实“一林一警”责任制度,健全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林业行政案件的查办、督办和行政问责力度,依法打击非法占用林地湿地草地、乱砍滥伐林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地资源等违法行为,加强林业植物检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执法,推进政务公开,开展普法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林。

第四节 强化资源利用抓用绿,扩大生态产品供给

高质量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健全用绿机制,积极培育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竹藤、森林文化等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业态。促进林业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加大扶持力度,将生态保护、生态利用融入林业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和做大做强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林业产业集群,促进林业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施品牌战略,引导林业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企业与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林农与新型经营主体组建林业产业联合体,推进森林认证,发展绿色生态产品。引导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林业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应用、新成果转化,实现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行“公司 合作社 农户 基地”等经营模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林业发展有机衔接。 2025 年创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2家省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1家省级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市级林业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家、家庭林场10家。

强化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建立健全林业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为抓手,指导各地在村庄周边、道路两旁、库塘沟渠堤坝边等空隙地进行见空补绿、见缝插绿,营造围村林、护路护堤林、水口林和游憩景观林,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鼓励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果园、小茶园、小竹园、小桑园、小花园,种植乡土珍贵树种和经济林树种,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指导各地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和林业产业发展特点,按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要求定位林业特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紧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市场,大力发展高端林产品。重点围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苗木花卉、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等产业,积极谋划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优质林业项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市民族乡村实施生态宜居提升、森林创建整体推进、林业产业带动、林业技能人才培训、林长履职效能提升五大行动,全面完成安徽省民族乡村“百村千树”行动的各项任务,合力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生态优的和美民族乡村。到2025年,全市民族村村庄绿化覆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有条件的民族乡、村基本达到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标准。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逐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建立与财力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非国有公益林和其他林木,尝试采用政府租赁、赎买等方式,委托经营管护。鼓励林权所有人对公益林和退耕生态林进行生态产业化利用,引导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创新“用绿”补偿模式。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依托优美森林、湿地自然风光,在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前提下,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探索绿化增量责任指标交易,合法合规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积极响应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加快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发挥林业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弘扬森林湿地生态文化。加大森林、湿地文化宣传力度,推动科普宣教设施建设,打造全民普惠共享的生态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位生态文化产品的需求。拓展生态文化宣传方式,以植树节、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生态纪念节日为平台,广泛开展生态保护、低碳生活等内容的公益宣传活动。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普场所,完善生态文化宣教设施,提升生态教育服务水平,打造面向国民教育、研学实践的自然教育平台。在城镇周边的森林湿地配备必要基础设施,提升生态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可供休闲游玩的绿色共享空间,打造“森林会客厅”、“森林阅览室”。

第五节 深化改革创新抓活绿,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贯彻落实《安徽省林长制条例》、省委省政府两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平安森林、健康森林、碳汇森林、金银森林、活力森林等“五大森林行动”。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强毗邻地区林长协同合作,完善林长组织体系,健全基层林长履职机制,形成“省级总林长负总责、市县级总林长抓督促、区域性林长抓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特色、乡村林长抓落地”组织体系,实现林长责任范围全覆盖。扎实做好省级林长制示范先行区建设和26个市级林长制示范创新点建设,健全“五绿并进”体制机制。完善林长制“五个一”信息化平台。结合林业监测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林长制工作考核评分系统智能化、数据化。

深化林业其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林业产权制度,完善承包林地“三权”分置,推进林业“三变”改革,建立林权流转征信制度。落实公益林补偿收益质押贷款实施意见,拓展林业投融资渠道,多层次搭建林业融资平台。创新林业金融产品,开展特色林产品保险,探索保单质押贷款模式。巩固扩大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国有林场现代化管理水平。组织参加安徽省示范国有林场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科学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依法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稳步提升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质量,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本市实施办法,着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全面落实综合窗口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有关任务,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 监管”,着力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

 

第五章 重点工程

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等重大工程规划,围绕保护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全市重点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富民产业工程、监管体系工程和基础保障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确保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第一节 生态保护工程

生态保护工程包括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和林地保护项目。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促进自然保育、巡护和监测的信息化、智慧化;配置管理队伍的技术装备,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整合优化,确保到2025年,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

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保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稳定,改善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的生存状况。实现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动态监测,加强农林交错地区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情况调查监测,主动防范野生动物致害。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初步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网络。划定市、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重点区域,初步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力争到 2025 年,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保护率提高到 95%以上。

林地保护项目。全面保护林地,完成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加强林地监督管理,严格施行用途管制,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推动提高公益林保护标准,完善公益林资源数据库,加强公益林监测体系建设。到 2025 年,全市重点公益林保有量稳定在5.69万亩左右。

专栏3 生态保护工程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

国有林场生态修复1000亩,湿地植被修复59.4公顷。

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

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

 

第二节 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和农田林网修复项目。

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市湿地保护体系,建立健全湿地分级管理体系,使淮河流域重要的天然湿地得到全面保护,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功能。确保到2025年,全市湿地保护率不降低。

农田林网修复项目。“十四五”期间,基本解决现有农田林网“线断、网破、树种景观化和灌木化”等问题,使本市淮北地区、江淮丘陵地区及沿江平原丘陵农区等适宜农田林网建网区域,农田林网控制率提高到 85%以上。

专栏4 生态修复工程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农田林网修复项目

建设内容:缺失农田林网恢复新建、退化农田林网修复改造、成过熟农田林网更新改造等。

建设规模:新建缺失农田林网400公里修复改造退化农田林网200公里更新改造成过熟农田林网200公里建设60个高质量农田林网示范片(每个控制面积原则上应达到4000亩以上)

建设标准:按照《安徽省农田林网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相关标准,以宽林带、大网格为总体建设要求,在以栽植乔木树种为主的宽林带形成的大网格范围内,配套实施以栽植乡土树种为主的一般林带。原则上水泥硬化路面要全部实现林带化,网格面积最大不超过500亩,宽林带栽植树木4行及以上,一般林带栽植树木1行及以上。

 

第三节 生态建设工程

生态建设工程包括国土绿化项目、森林质量提升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

国土绿化项目。按照全市“十四五”森林覆盖率目标指标提升任务,规划全市“十四五”期间造林绿化总任务0.8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0.53万公顷,封山育林0.27万公顷),主要内容包括林地上的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非林地上的城市森林建设(建成区各类绿地建设)和乡村绿化(包括村庄绿化、通道绿化和农田田间沟渠路绿化)等方面。到 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10.63%。

森林质量提升项目。根据全市森林质量提升能力,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总任务为0.8万公顷,其中:森林抚育0.47万公顷,退化林修复0.33万公顷。到 2025 年,森林蓄积量达到224.2万立方米。

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的决策部署,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以提升碳汇能力。

专栏4 生态修复工程

 

单位:万公顷

 

县区(单位)

人工造林

封山育林

森林抚育

退化林修复

合计

0.53

0.27

0.47

0.33

凤台县

0.11

0.07

0.11

0.05

寿县

0.20

0.08

0.23

0.12

田家庵区

0.04

 

 

0.03

大通区

0.05

 

 

0.05

谢家集区

0.03

0.03

0.01

0.02

八公山区

0.01

0.03

0.05

0.02

潘集区

0.07

 

0.02

0.03

毛集实验区

0.02

 

 

0.01

市林业局直属

 

0.06

0.05

 


第四节 富民产业工程

富民产业工程包括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和富民林业产业提质增效项目。

富民林业产业提质增效项目。着力扩大经果林种植,以现有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扩大经营规模,重点培育三大特色经果林基地,即环八公山(寿县、凤台县、八公山区)桃、石榴、梨、板栗特色经果林基地;凤台县桂集丁集、大通区红光村、潘集区架河优质葡萄基地。积极延长经果林产业链,培育林果生产、贮藏、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和品牌推动战略,使林果产业在林业产业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推动林业特色种植业。以林下种植、林间养殖、食用菌培植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以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十涧湖等湿地生态旅游区和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重点,不断挖掘旅游区的文化底蕴提升硬件水平,推动林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力争到 2025 年林业总产值突破35亿元。

 

 

专栏6 产业提质增效工程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富民林业产

业提质增效

项目

着力扩大经果林种植,以现有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扩大经营规模,重点培育三大特色经果林基地,即环八公山(寿县、凤台县、八公山区)桃、石榴、梨、板栗特色经果林基地;凤台县桂集丁集、大通区红光村、潘集区架河优质葡萄基地。积极延长经果林产业链,培育林果生产、贮藏、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和品牌推动战略,使林果产业在林业产业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推动林业特色种植业。以林下种植、林间养殖、食用菌培植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以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十涧湖等湿地生态旅游区和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重点,不断挖掘旅游区的文化底蕴,提升硬件水平,推动林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第五节 监测监管体系工程

监测监管体系工程包括林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林业监测体系建设项目、森林防火能力提升项目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项目。

林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旨在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全市林业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构建以林业数据为基础,林业生态发展需求为核心,林长制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各类信息系统建设为任务,建设全市一体化、系统化、协同化的林业信息化体系。有序、持续推动全市林业政务服务、生态监管、日常办公的信息化发展,实现林业服务集成化、管理协同化、监管实时化、决策科学化、考评数字化的目标。加快林业全方位感知系统建设,实现市级感知系统与国家感知系统互联,保障林业网络互联互通。推进林业大数据高效应用,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淮南市林业数据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林长制管理应用基础平台,提升林业数据感知能力;创新林长制“五绿”监督考核信息化应用模式,构建可量化、可分解、可实施、可监测的林长制监测评价体系。推进林业业务监管信息化建设,实现林业各类项目监测的全覆盖和日常化,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推进政务办公系统智慧化升级,提升我市林业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办公效率。推进林业政务服务系统一站式集成,提升市政务服务平台林业便民服务效率,实现人民群众和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和“最多跑一次”。

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旨在加强国家地方一体化监测管理,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加强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森林碳储量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等多资源调查和监测,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市林业监测体系,建成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林业监测数据库系统为基础,公用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撑,信息管理、成果评估与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统一标准规范为保障的林业监测体系平台。实现林业监测信息采集规范化、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实时化,预测预警准确化、及时化,决策调度指挥评估智能化、科学化、可视化。建成的全市林业监测体系高效可靠、实用先进、资源最大程度共享,为本市的林业现代化和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现代化手段。

森林防火能力提升项目。旨在建设较为完善的森林防灭火体系,大幅提高森林防火装备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应急处置系统,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24 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达到 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 0.5‰以内。①初步建成较完善的全市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体系,使重点林区林火监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②增强森林自身抵御火灾能力,力争全市实现林火阻隔网密度达到4米/公顷。③加快完善全市森林防火数字通信系统和信息指挥系统,使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火场应急指挥通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他森林火险区达到 85%以上。④逐步提升森林火灾扑救专业化水平,构建以专为主、专群结合的防控体系,提高快速应急处置的反应能力。⑤加强森林防火无人机建设,提高森林防火的现代化水平。⑥加强森林防火建设,提高防范重、特大森林火灾能力和森林火灾扑救效率。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项目。旨在全面加强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在省级林检机构的领导下,构建以市级林检机构为枢纽,县级为基础,与现代林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相适应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应急)减灾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工程治理为引领,到 2025年,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美国白蛾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步下降,完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安徽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专栏7 林业监测监管工程

 

第六节 基础保障工程

基础保障工程包括国有林场升级改造、林木种苗、人才教育、科技创新等四个具体项目。

林木种苗保障项目。推进林木种苗生产供应、林木良种选育推广、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林木种苗行政执法、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五大体系建设,全市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 85%以上,商品林造林用苗全部实现良种化。

人才教育保障项目。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优化林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突出教师素质、教材改革、教法创新重点,聚焦人才培养、办学体制、考核评价、保障机制,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林业职业教育体系。以围绕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林业人才队伍为目标,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端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基层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加强人才队伍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培训,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林业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林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战略方向,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夯实基础,优化管理,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企业创新、万众创新,加快建设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起适应新时代林业发展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健全林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市林业科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国有林场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巩固扩大国有林场改革成果,注重政策衔接,以打造现代国有林场为目标,以建设安徽省示范国有林场为抓手,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和优化林场功能为重点,突出绿色总基调,统筹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机制,发展绿色产业。聚焦提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加快推进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 效益分析

本《规划》实施后,通过重点工程的实施,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稳产增产提供生态屏障,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

第一节 生态效益

森林的生态效益主要包括减少土壤流失、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碳汇减排、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通过实施《规划》,全市每年至少能够净增吸收固定二氧化碳82.35万吨,净增释放氧气  72.9万吨,同时能够吸收、过滤、阻隔、分解有毒、有害气体和尘埃,显著改善空气质量。能够为各类动植物提供繁衍生息的场所,丰富我市生物多样性。我市境内河流、库塘湿地众多,能够调洪蓄水,通过有效保护湿地,不仅可以涵养水源,防洪抗旱,还可以保障农业、工业、城乡居民用水。我市河网密集,部分河流有通航功能,且汛期易发生洪涝灾害,河堤林网能够防沙固堤,减少水土流失,一定程度上缓解河道淤积情况。有助于保持河道通航能力,保证航线安全。农田林网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湿度等,有助于保护农业生产,保证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

第二节 经济效益

根据本《规划》预期目标,到202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将突破40亿元。通过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林地产出将有明显增加,到 2025年全市活立木蓄积达到224.2万立方米。随着森林经营的全面推进,有利于带动林农参与经营活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从林职工和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通过参与营林活动,林农生活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提高消费水平,从而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规划》,全市森林资源总量及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增强了生态承载能力。发展林业相关产业,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实现建设有活力、有品质、和谐宜居新淮南的目标以及对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持续增加本市木材供给能力,降低木材对外依存度,有效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障本地木林安全。林业产业发展作为解决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及吸引人才回流及创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支持,有效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森林面积增加及森林质量的提升,森林生态防护功能的逐渐发挥和增强,调洪蓄水,涵养湿地,防沙抗风,防污染能力不断提升,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居住环境,人居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第七章 支撑政策和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支撑政策

用地政策。根据我市生态发展需求,科学划定生态发展空间,合理确定生态发展用地空间。科学系统制定林业保护发展政策,将“十四五”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要求,具体落实到各专项规划之中,从顶层设计开始落实“十四五”林业生态建设各项内容。积极保障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建设各项工程的用地空间,探索各类用地之间的“增、减、存”统筹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用地储备库,保证生态用地需求。创新造林用地机制、科技支撑机制、管理监督机制,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管理的精细化、监测的智能化和决策的科学化。

资金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林业保护发展有关资金支持,争取将山区道路、林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规划。发挥各级资金合力,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进一步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创新财政投入模式,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积极推广实施绿色金融产品,依法依规实施各种优惠的财税政策,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入生态建设和林业保护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利用外资,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保障“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各项工程顺利建设完成。

技术政策。创新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索富有成效的技术方法,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造林绿化技术、污染防治技术、富民林业产业技术等技术推广和指导,加大新型林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元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升林业生态建设的水准和品质,体现林业生态建设的先进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加强木本油料提质增效、松材线虫病防控、重大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野生动植物与森林康养、林业专用机械装备等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健全完善多方联动的林业科技转化推广体系。开展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效益的林长科技示范区。开展林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激发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有机结合。同时,加强林业发展过程中各项重点工程与各个阶段环节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强化林产品质检与认证,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各项任务。

人才政策。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精神、开放的眼光、务实的态度,着力推动人才政策的四个机制创新。一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按照业内认可的原则评价林业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研究建立符合林业特点的专业技术执业资格制度,推行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技术责任制。高度重视基层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使用,林业工程建设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优先安排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负责。三是创新竞争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在任用、晋升、奖励、重点培养和项目承担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使他们在竞争中锻炼、在竞争中成长、在竞争中充分发挥潜能。四是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形成不同岗位间、各类人员间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关系,使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积极研究科技成果入股、有偿使用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探索科技人员从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咨询收益中提成的办法。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制度,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激励人才奋发有为。

第二节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生态建设政府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林业部门认真执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把林业保护发展主要指标纳入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作为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努力营造林业保护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组织编制市县级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

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投融资机制,推动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加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森林抚育补贴等项目建设投入标准,研究探索省级湿地生态补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金融机构适度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增加林权抵押贷款规模。

健全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挖掘林产品城乡市场消费潜力,建成多元、稳定、安全的林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区域性林产品市场建设,做好与全国其他林产品区域市场的衔接,健全林产品流通体系;加强林产品品牌的培育和保护,打造立足全市、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林产品自主品牌;取缔资源消耗高、产品质量低、环境污染重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强化林产工业企业环境认证、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认证,加强监督检查整改,规范市场诚信行为。

强化队伍建设。强化各级林业行政管理机构职能,统一行使对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职责,加强林业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专家人才库,提升林业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林业职业教育,培训林业各类从业人员,优化基层人才配置机制,鼓励林业科技人才向基层流动、到一线创业。

引导社会参与。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高涨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坚持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工作方针,健全政府主导、市场和群众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发展机制。鼓励和扶持各种社会主体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体承包等方式参与林业建设,提高非公有制林业比重,实现由政府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及时兑现各种补助补贴和优惠政策,调动广大群众建设林业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开展全民自然生态教育,发动各行各业、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发展事业。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4188云顶集团的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